一、国外4类法律电影
欧美法律电影很多,尤其是美国,许多还是经典之作,如格利高里·派克主演、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不少法律影片无论从思想、故事还是表现艺术手法看,都水准不低。美国教授保罗·伯格曼和迈克尔·艾斯默着有《影像中的正义》一书,一口气罗列了几十部法律电影,一一介绍其剧情并对影片作出评价,还对影片涉及的案件和法律问题进行透彻的法理分析。《影像中的正义》对影片的分类有点特别,包括真实故事再现、军事审判、诉讼搞笑、英雄律师与委托人、不要和委托人太亲热、间接证据、非常法官与陪审员、金钱与理智。不过,每一分类都列举、介绍和分析了若干电影,内容颇为精彩。这些影片往往以人的法律命运或者案件的发展落幕为内容,其中以司法案件为题材的影片,有相当多的是展示法庭审判的过程和结果。我曾试着给看过的法律题材电影作一分类,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一类是运用证据和法律伸张正义的故事。影片《破绽》是关于用为作案工具的手枪在警察目光睽睽下失踪不见的故事,探案者终于发现了凶手怎样移花接木从而将罪犯绳之于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确认事实需要的是证据,没有证据,面对杀人凶手徒呼奈何,一点辙都没有,现代法治国家司法中的这一特点,在非法治的国家难得见到。
2、一类是展现当事人为权利而斗争的影片。如影片《我要求审判》,偏重芭芭拉·史翠珊扮演的杀人案件的被告人拒绝被认定为精神病人,坚持要求审判并在法庭上获胜的故事。另外,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影片《被告》描述一个轮奸案件的被害人怒而将轮奸现场鼓噪怂恿的围观者告上法庭的故事。这些影片中的当事人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权利,看罢为之赞叹。
3、一类是探索法律领域人性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电影。如韩国影片《母亲》、美国影片《因父之名》、《一级恐惧》等。这些影片涉及母亲与作为嫌疑人的儿子、父亲与作为无辜者的儿子、辩护律师与其疑似患有双重人格精神病的被告人的关系,连接这些关系的除了亲情和当事人的委托之外,是令人感到惊骇的案件。
4、一类是深刻分析和批判政治、司法制度的弊病以及司法官表现的影片,唤起人们对司法制度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索。如法国影片《Z》、意大利影片《警察局长的自白》、美国影片《真相》、日本影片《即使如此,也不是我做的》、波兰影片《杀人短片》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法律影片有的同时是政治影片,有相当的深度,看罢令人深思和回味,久久萦怀。